8月17日,由花城文学院主办的“我们为何永远需要‘怦然心动’?”文学分享会在广州举行。国际畅销书《怦然心动》的作者、美国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首次来到中国广州,与著名作家、媒体人侯虹斌展开了一场关于青春、爱情与成长的深度对话。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百余名读者早早到场,不少粉丝甚至从外地专程赶来,只为近距离感受文德琳的魅力。当文德琳一登场,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不少读者激动地举起《怦然心动》的书籍,现场氛围瞬间被点燃。

活动现场
青春记忆:从个人情感到人类共情
《怦然心动》自出版以来,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物刻画打动了全球无数读者。分享会上,文德琳坦言,这部作品的灵感源于她童年的亲身经历。“小时候,我曾对邻居家的男孩有过一段短暂的‘crush’(心动),后来成为一名老师后,我发现许多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一个自己并没有那么了解的人。” 她创作这样一个故事,不是告诉读者如何去爱人,而是唤起大家真切的共鸣。此外,书中梧桐树的意象也来自现实生活。文德琳透露,曾经她家的前院也种着一棵橡树,她从小就喜欢爬到树上看书。正是这份对树木的深厚情感,促使她将梧桐树作为朱莉成长的象征,写进了小说。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侯虹斌带着好奇与期待抛出了这个许多读者心中的疑问——“为什么《怦然心动》的故事能持续多年打动全球读者?”文德琳认为,关键在于故事中蕴含的“共通情感”。无论是美国、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读者,只要有过类似的青春体验——单恋、孤独、无助,都能在朱莉和布莱斯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成长启示:从家庭烙印到自我超越

《怦然心动》书籍
对话中,侯虹斌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满意的她》为引,深度剖析了东西方女性成长环境的差异。她特别指出:“一些中国女性需要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而朱莉的家庭在成长中赋予了她勇气和力量。”文德琳对此表示认同,并进一步阐释:朱莉的家庭也有一些缺陷——她有一位先天残疾的叔叔,家庭的物质条件也相对没有那么富足。但正是这些困难,塑造了朱莉强大的共情心、同理心和意志力。“反观她的邻居布莱斯,物质条件层面比朱莉家要好很多,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一帆风顺,所以他们对于许多事物抱持着理所当然的态度,没有那么认真地去珍惜。”
谈到“怦然心动”是否真实存在时,文德琳坚定地表示:“这种感觉肯定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而关于爱情中最重要的因素,她认为“最好的恋情是两个人不只是恋人,也是朋友,这样才能共同搭建起足够稳定的生活,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一路走下去。”关于布莱斯为何最终爱上朱莉,文德琳笑着答道:“因为他透过表象看到了朱莉的本质。”与其他女孩不同,朱莉关注科学原理,热爱思考。这种性格本身的价值逐渐吸引了布莱斯。
从文字到光影:《怦然心动》的银幕重生与永恒魅力
当谈到小说改编电影的话题时,文德琳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怦然心动》的电影版被誉为“还原度极高的影视化作品”。文德琳特别澄清了一个误解:“很多人误以为我参与了电影选角工作,其实并非如此。不过看到最终选定的演员时,我惊喜地发现他们完全就是我笔下朱莉和布莱斯的真实写照。”
文德琳还分享了一个温馨的幕后故事:导演罗伯·莱纳在度假途中与儿子一起阅读了小说,被这个纯真的故事深深打动,当即决定将其搬上银幕。“尽管电影受时长限制去掉了一些书中的细节,但整体上导演非常尊重原著作者的想法。”她特别提到海报的设计寓意——两个孩子坐在树上的画面并非电影情节,而是对结局的象征性延伸,“代表他们的爱情从萌芽到长成参天大树,也象征着他们共同的成长。”
对于影迷们关心的续写问题,文德琳表示,《怦然心动》的结局充满希望,续写可能会背离她创作的初衷。“我更希望读者将自己代入布莱斯与朱莉的故事,思考自己的成长。”不过,她透露未来可能会将另一部作品《心动之吻》改编成电影,令现场观众充满期待。
创作初心与暖心对话:一场跨越年龄的文学交流

读者提问
活动接近尾声,文德琳与读者展开了温馨而深刻的互动。她为年轻创作者们提供了朴素而宝贵的建议:“一定要多多阅读,能成为一个好作者的前提,是先成为海量作品的深度读者。输入足够多,才能有流畅的、好的输出。”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从数学、科学教师到作家的转变。“无论是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还是成年后,甚至有了孩子之后,我都从未停止过深度阅读。”
互动环节气氛格外热烈,读者们纷纷举手提问。一位年轻读者询问关于初恋的建议,文德琳回答:“在恋爱当中,女孩子们真正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地去吸引,而是学会成为将来会为之骄傲的自己。如果拥有稳定的内核,就不会将自己置于弱者的位置,你会觉得他不喜欢我,没关系,那是他的损失。”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如果在学校与同学产生误会,您有什么建议?”她努力用英语提问的可爱模样,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文德琳亲切地给出了暖心回答,指出许多误解源于表达方式而非恶意。当感到被冒犯时,可以友好地询问对方的真实意图。她建议孩子们保持对话,通过真诚沟通来消除误解。
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但这场关于创作、成长与沟通的对话仍在每位参与者心中延续。《怦然心动》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触及了那些最本真的情感——对爱的期待、对成长的感悟、对理解的渴望。而这场分享会本身,也成为了又一个关于文学如何连接心灵的生动例证。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鲁静雯 杨柳青
相关推荐

2025-08-18 14:13:00

2025-08-18 11:37:00

2025-08-13 09:42:00

2025-08-11 00: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