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理论学习 | 幸福标尺丈量初心

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翻开百年党史,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共产党人始终用行动诠释着一个朴素真理:幸福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的笑脸就是事业的丰碑。新时代新征程上,衡量党员干部政绩的标尺从未改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最硬的考核指标。

幸福不是抽象概念。幸福藏在清晨菜篮子的价格里,映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玻璃上,写在异地医保结算的单据中。这些具体而微的民生细节,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具象表达。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群众期盼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建立更精细的幸福感知能力。既要紧盯人均GDP的大数据,也要读懂菜市场涨价的小情绪;既要规划五年发展的蓝图,也要解决楼道照明这样的眼前事。

创造幸福需要方法论。少数干部把民生工程做成“盆景展”,把群众工作变成“数据秀”,本质上是对幸福内涵的误读。真正的幸福工程应当需求从群众中来,方案由群众参与,效果由群众评判。北京“接诉即办”机制的启示在于,群众诉求就是最精准的施政指南。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全是办法。党员干部要善用“问题导向+群众路线”这个方法论武器,让政策供给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

守护幸福考验政绩观。GDP增速掉个点可以追回来,群众信任流失补回来却很难。某些地方出现的“折腾式治理”,暴露出个别干部对幸福的短视认知。幸福建设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群众信任。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把群众每次办事都当作重塑政府信用的机会。对党员干部而言,群众的皱眉比通报批评更刺眼,百姓的吐槽比考核指标更醒脑。

幸福观决定事业观。陕北梁家河的土窑洞藏着治国理政的大学问,当年建起的沼气池,点亮的是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火炬。今天党员干部面对的不再是缺衣少食的困境,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根本立场从未改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抗疫斗争到抗洪抢险,无数事实证明,谁把百姓扛在肩上,百姓就把谁装在心里。

幸福没有终极答案,只有与时俱进的新考题。面对共同富裕的新要求、人口结构的新变化、科技革命的新挑战,共产党人的幸福事业永远在路上。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经常自问:我给群众的笑脸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样的扪心自问,正是对初心最好的守护。记住,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大的政绩。


作者:神木市委组织部曹斌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