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泛黄,书脊微微发黑,红色的朱砂字迹因时光的轻抚,已褪去了初时的浓艳,如同陈年酒酿微醺的绯红……
在遵义市播州区档案馆7楼特藏室内,一册旧籍,历尽劫波,此刻敛声屏息,静卧于斯,它就是《九天大濮史录》。
“这本书是1916年手抄本古籍,全国仅此一本,记述了仡佬族先民的发明创造以及物事起源。更重要的是,书中朱砂书写的文字被证实是仡佬族曾使用的一种文字符号。”提起它,59岁的档案工作者简茂明很激动。
在不久前的第18个国际档案日,国家档案局发布了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全国52项档案文献入选,其中,《九天大濮史录》在列。
发现与流转
贵州省是仡佬族的主要聚居地,省内又以遵义市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主。因此,2004年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编纂“中国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书系”《仡佬族百年实录》时,便指定由贵州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牵头,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协作,遵义市政协负责征集编纂完成。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仡佬族百年实录》的编纂,遵义市政协组织委托多名贵州省仡佬学会的专家学者参与该书的编辑出版,同时对云南省的麻栗坡县、西畴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等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进行了大量调研和考察。
2008年8月,在调研考察期间,时任贵州省仡佬学会副会长田金海一行在仁怀市长岗镇和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交界处的李占明家中,发现了一本用仡佬族文字符号和汉字对应记述仡佬族历史文化的手抄本——《九天大濮史录》。
《九天大濮史录》全书共511页10000余字,线装4册合订,每页双文并列竖写5列,一列是朱砂书写的仡佬族古文字符号,另一列为黑墨书写的汉字译文,内容重点讲述了仡佬族先民的起源以及建立汪芒国、大元国、普国、牂牁国和夜郎国的时限、发展、兴衰原因,以及与中原王朝的交融情况及治国理念等。
考虑到《九天大濮史录》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为了避免古籍遭受损毁或遗失,田金海与其他几位研究人员商议后,经李占明同意,将此书从其手中征集过来,以期进一步深化研究阐释,加强保护和传承。
2013年,田金海等人参加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举行的一项文化活动,得知该乡原乡长陈兴长期致力于仡佬历史文化研究,便将该书交由陈兴收藏保管。
2023年12月,为了更好推动学术研究发展,传承和弘扬仡佬文化精髓,陈兴将此书捐赠给了播州区档案馆。
现如今,静谧的特藏室内,一排排书柜整齐排列,存放于其中的《九天大濮史录》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出独特的韵味。
考证与研究
书中记载:“仡佬,睿民也,强悍忠义,倡和,始于九天天主……禹时建汪芒国,夏孔甲时建大元国,周厉王时大元改普,后牂牁,再夜郎,仡佬先民有自己的国家达两千余年也。”“夏、商、周,诸多明主与仡佬先民结盟,助武王伐纣,威震诸侯。”
仡佬族是古代西南地区一支庞大的族群,由于历代战争、民族融合与长期迁徙,其民族文化记录几乎丧失殆尽。长期以来,仡佬族被认为有其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但对其是否拥有本民族的文字一直颇有争议。《九天大濮史录》的出现,既为这个争议给出了解答,又修补了民族文化记录的空缺。
为了证实《九天大濮史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2009年2月11日,贵州省民委组织省内专家对其进行鉴定。专家一致认为,书中记录对研究仡佬族的历史起源、发展变迁、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年2月27日,贵州省民委在北京组织召开“贵州发现仡佬族古文字”情况汇报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金波等与会专家对《九天大濮史录》是否是古籍,以及书写的文字和记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理念、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考证,一致认定该书不仅是古籍,而且是研究我国历史尤其是断代史的极具价值的史书,书中朱砂书写的文字符号是仡佬族曾使用过的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统。
同年10月12日,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组织专家鉴定会,对《九天大濮史录》进行再鉴定。与会专家认为,书中所书写的文字是一种成熟的表意文字,所记录的内容反映了仡佬族的历史文化,是有重要价值的仡佬文古籍。此外,这种文字与汉字有一定渊源,对研究中国古文字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九天大濮史录》的档案上这样记载,全书从天、地、人起源的无限制地、奈制天、九天天主制人烟开始,记述了仡佬族先民的发明创造以及物事起源,如茶、酒、种子、婚配、家、法、国的起源等等,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古文字、远古断代及古夜郎研究工程和仡佬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透过这一篇篇斑驳的记录,一个个承载着古老灵魂的文字符号,记者得以穿越时空的帷幕,与仡佬先民相望相知。在历史洪流的奔涌中,窥见仡佬族人民于生计辗转之余,以其深邃的智慧,熔铸其他民族的文明精粹,终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符号得以孕育成形。正是这凝聚心血的创造,让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存续,其脉动至今不息。
传承与未来
提起申报过程,简茂明仍记忆犹新。
2024年11月,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接到《通知》后,播州区档案馆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申报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简茂明介绍,《通知》明确要求申报的档案文献要具备系统性、完整性和稀有性。因此,在申报书撰写的过程中,如何把《九天大濮史录》的历史文化价值讲清楚,把独特性充分展现出来,成了申报的难点。
为此,简茂明和同事们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反复论证,对申报书斟酌修改数十次,前后历时4个月,才提交了终稿。今年国际档案日当天,国家档案局公布了入选名录的档案文献。“这对进一步研究仡佬族文字和仡佬族历史文化来说,意义深远。”简茂明说。
如今,《九天大濮史录》申报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工作已尘埃落定,专项工作小组也完成了阶段性任务,但如何对该书进一步保护、研究,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当地文化发展中的工作才刚刚开启。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九天大濮史录》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不断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更多人通过《九天大濮史录》见证历史、以史鉴今。”简茂明表示。
来源:遵义日报
作者:林朋 黎金霞 张雨辰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朱懿 李俊 肖静君
相关推荐

2025-07-15 17:24:00

2025-07-10 10:43:00

2025-07-07 08:56:00

2025-07-04 0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