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竞争愈发激烈,人才争夺日益凸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只有在知识技能、人才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精准适配,才能更好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统筹谋划人才培养工作,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生态,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以人才优势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而人才培养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则是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尺。我们要从全局高度和长远视角出发,深刻认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的重大战略意义,积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刻把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必然趋势
当今时代,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人才争夺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这种适配性不是偶然的、局部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必然性,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视角来看,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欧盟通过制定统一的人才政策,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培养出大量适应其产业升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保持了在全球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我国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与优化升级,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必须大力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适配。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从国内发展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蓬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不仅催生出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金融等众多新业态,也创造了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等岗位需求。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对人才的类型、质量、数量等提出全方位的新要求,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变革与优化,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伴随着人才需求的重大变革和人才培养的深刻调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更加强烈。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顺应历史潮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深刻把握这一发展态势,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紧紧围绕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实现人才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精准理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的内在要求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是一种动态平衡与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这种适配并非简单的供需匹配,而是涵盖多维度的紧密结合。只有在知识技能、人才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精准适配,才能更好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知识技能与产业需求适配。知识技能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而产业需求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前,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等蓬勃兴起,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人工智能领域需要人才熟练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具备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能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需要既懂机械制造又会编程控制的技能人才。因此,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无缝对接产业需求。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要求相应的人才结构与之相匹配。如果某个区域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就需要大量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和高技能工人;若以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柱,则需要更多金融分析师、软件开发人员和数据分析师等专业人才。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要高端科研创新人才引领技术突破,也需要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支撑产业生产与服务。从实际看,人才结构的合理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平衡,更是质量上的适配。通过优化人才结构,使其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可以有效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人才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在基础研究领域,需要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科研人才,探索未知、突破科学前沿;在应用技术领域,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推动更多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社会治理方面,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法治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需要既懂传统文化又具备现代创新意识的人才,更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只有当人才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才能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增强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积极拓展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的实践路径
在全球化进程中,河北正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我们要立足发展实际,统筹谋划人才培养工作,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生态,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以人才优势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强化人才供给能力。一方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大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的支持,力求在优势学科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快雄安新区疏解高校建设,充分发挥疏解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要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重点培养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积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高校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通过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增设新专业及淘汰过时专业,提高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度。围绕河北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养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制药工程等专业人才。适应机器人产业链发展,可设立机器人整机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类相关专业;适应港口航运产业,可调整增加船舶制造与维修专业。同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设立跨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课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鼓励支持高校与本地企业积极共建产业学院,由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将生产实际需求和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持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生产实际需求配备设施设备,确保实习效果与质量。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科研机制,强化有组织科研,建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创业实务课程水平,扩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孵化等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将燕赵文化中崇文重教、奋发有为的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励广大人才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王建强 作者系河北省社科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推荐

2025-07-11 08:00:00

2025-07-09 09:15:00

2025-07-08 07:53:00

2025-07-07 1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