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世说新语丨为文物加“伞盖”须审慎行之

近日,有游客游览陕西省咸阳市乾陵景区时,发现武则天无字碑上方建起一座亭子。有人认为有亭子可更好地保护无字碑,但也有人认为加盖亭子没必要。对此,陕西省咸阳市乾陵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亭子并非随意加盖,而是出于对无字碑的全面保护考虑而专门修建的。(据上游新闻6月26日报道)

管理方加盖亭子的初衷无疑是积极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无字碑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助其抵御风雨侵蚀。这种主动作为的态度虽然值得肯定,但是这顶“伞盖”加得有无必要,其材质观感是否恰到好处,确实值得探讨。

无字碑之奇,正在其“无”。千载风霜未蚀其形,历代烽烟未损其质,这座青石巨碑以坦荡的胸怀承载着岁月的书写、历史的留白。如今,新亭顶高悬其上,其保护效果与对文物原生风貌的影响,引发公众和专家的关注与讨论并不奇怪。

文物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是“最小干预”。如何在有效防护与最大限度保持古迹原有历史风貌、空间意境之间取得平衡,是此类保护工程需要审慎考量的关键问题。当碑体与苍穹的天然对话被屋顶阻隔,其象征的“无字之境”、直面狂风暴雨的气度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由保护方式引发的争议并不少见。回顾以往,为古城墙覆上光洁水泥、为古建筑刷上刺目新漆,甚至将遗址公园过度商业化等做法,其出发点或为保护或为利用,但结果却往往与初衷相悖,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这些案例提醒我们,文物之魂,恰恰深藏于其沧桑肌理与真实褶皱之中。因此,对于无字碑加盖亭子这类干预措施,需要格外谨慎,确保其科学性和必要性得到充分论证。

真正的文物保护,是诚心诚意的守护与基于深刻理解的谨慎干预。正定古城墙的修缮注重“原真性、完整性”,不盲目复建、不拆旧建新,最大限度保留“时间的包浆”;故宫太和殿大修时,采用传统工艺复原榫卯结构,尽量做到原汁原味。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范例。它们印证了:最高明的保护,应是尊重文物在原生环境中的历史进程,而非简单套用现代技术进行隔离式“封装”。

反观,武当山御碑亭加设琉璃顶造成风貌破坏,部分庙宇碑体加装玻璃罩反而加速风化等案例,都提示我们文物保护是极其精细的专业工作,稍有不慎,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对于无字碑加盖亭子,公众和专家提出一系列疑问是合理且必要的:此次工程是否严格遵循了“最小干预”原则?修建过程对文物本体是否造成损伤?未来若需调整或拆除,是否具备可逆性?这些都需要管理方基于翔实的科学依据和专业评估,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而非仅以“为它好”概之。

也有人找到依据,无字碑历史上确曾拥有过双层碑亭,但当时的建造严格遵循了特定规制,体现了不同时代对古迹的尊重与协调。这也提示我们,保护措施的采用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历史研究和科学论证基础之上。

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修缮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此次加盖亭子,其形式、体量、材质是否与无字碑及其环境和谐相融,并符合法规要求,是需要严肃审视的。

无字碑本就代表着一种开放包容、任凭后人评说的历史态度。在当下文物保护中,这种包容一样不可少,类似于这个亭子当不当盖、如何去盖都应听听多方声音。对于大家担心的潮湿等风险该如何规避,应作出回应,还要及时公布近年风化检测结果,做到用数据说话、依权威解读……

杭州西湖断桥修缮时,就曾通过网络投票以确定“可辨识修复”方案;山西应县木塔修缮时,邀请很多建筑师、民俗学家共同论证。这些案例都证明,文物保护需要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感知的双重考量。按照公众认可和喜爱的保护方式去做,结果自然不会太差。

专业的严谨与公众的热心参与并不矛盾,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让文物不仅“活下去”,更能以顺应历史潮流的姿态“活”起来,否则,多余的冠冕终会成为将来的遗憾。无字碑那坦荡的空白、那无言的尊严,是对历史最深的敬意、对时间最好的回答。(韩莉)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