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我们的节日·七夕节”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精彩上演

“我们的节日·七夕节”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精彩上演

相约浪漫七夕 感受大美非遗

河北日报讯(见习记者刘蕴哲、崔玉洁)8月29日至30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七夕节”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在河北博物院举办。活动现场,动听的民歌演唱博得阵阵掌声,各种非遗展演展示精彩纷呈。观众沉浸其中,享受大美非遗里的浪漫七夕。

29日上午10时,民歌展演拉开帷幕,河北特色民歌经典曲目依次上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昌黎民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金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晓云率先带来《茉莉花》《绣灯笼》《反对花》三首经典曲目,他们以舌卷音、嘟噜音交织的方式,细腻传递恋人间的甜蜜情愫。

随后,冀东民歌《梁山伯》以质朴唱腔讲述经典爱情故事;满族民歌《庆隆舞》旋律悠扬,既体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亦饱含对美好爱情的期许;保定民歌小调《绣荷包》《十二月探妹》真挚动人;行唐民歌《送情郎》满含不舍与眷恋;二人台《挂红灯》以说唱歌舞结合的形式,将民间爱情传说与节日热闹氛围完美相融。

“妈妈,看我织出了彩色的布!”青少年美育非遗展示及研学体验区同样热闹非凡,一位小朋友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下,小心翼翼操作着织机,感受手织汉锦的魅力。

满族刺绣、鹿泉传统手工布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手把手教孩子们体验乞巧的乐趣。家长李女士表示,这种沉浸式研学方式既能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也能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来,盖个章、留个念,就记住土布纺织技艺的工艺流程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棉纺织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爱国等人,制作了“纺”“染”“浆”“经”“刷”“织”六大工序的土布纺织工艺流程印章,用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大家加深对土布纺织的了解。

民族风味浓郁的布艺老虎、童靴等作品琳琅满目,颜色鲜艳、花样百出的绣品传递着对美好爱情的祝福;特色摆件融入七夕乞巧盼良缘的传统内涵……非遗的魅力让现场观众流连忘返。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