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政协网评 | 网络微短剧:从“野蛮生长”到精品涌现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以其内容轻量化、渠道多元化、表达强互动等优势特征迅速崛起,成为大众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占网民总数的59.7%。无论是从用户规模、市场规模还是产业效益来看,微短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网络业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注重对网络微短剧发展的规范和引导,积极引领微短剧创作团队深入挖掘现实主义题材,紧密贴合社会生活脉搏,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正能量。继2020年12月发布《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又于2024年2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几年来成效显著,微短剧精品化发展趋势正在逐步显现。新备案剧目画风改善,制作方内容合规意识增强,低俗擦边等不良内容减少,现实题材作品增多。
在从“野蛮生长”向精品化创作转型的过程中,主流媒体积极参与到网络微短剧的创作之中,催生了一批精品网络微短剧。这些精品力作以传承文化精髓、弘扬时代价值为使命,不仅展现了卓越的艺术审美与品质追求,也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就在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马背摇篮》《怒刺》等微短剧会成为抗战题材文艺创作中的一个亮点。“微短剧与抗战题材红色文化相结合,能用小而美的故事、深沉的情感让厚重的题材作品多元化、年轻化。”
与此同时,各地结合当地文化旅游特色,形成了可复制参考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微短剧﹢文化旅游”模式,以拓展消费空间、促进消费增长。一些微短剧选择在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景点进行拍摄,通过剧情的展开,向观众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还能带动文旅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网络微短剧《临平,向幸福出发!》通过讲述古镇糕点传承人李昊和儿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古镇的传统韵味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飞扬的青春》在温州曹村镇拍摄,结合古典意蕴与现代审美,展示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这些剧集以文物和非遗为媒介,建立了观众的情感联系,复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观众人文价值享受,同时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为当地文旅消费带来新的增量。
当前,我国微短剧应用内容的“出海”战略,主要涵盖了国内译制的微短剧和本土原创微短剧两大板块。其中,国内译制微短剧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与我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东南亚地区观众。由海外团队制作、本土化改编的原创微短剧,则在欧美市场反响热烈。共通的人性主题,在海外受众中建立情感认同,有效地减少了影视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技术的进步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作品在视觉效果和互动性上更加丰富。未来,微短剧创作者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从而更有力地推动中国网络微短剧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作者:李晨

文字编辑:司晋丽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