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从实战演练到暴雨会操:广西“硬核军训”何以赢得全网5亿次点赞?丨鱼眼·探问

金秋九月,开学季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新生军训作为“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

在这场青春与迷彩的相遇中,广西的军训以其独树一帜的“硬核”风格再次刷屏网络,从高校到中学,从实战化演练到重型装备亮相,每一个场景都充满热血与力量,不仅赢得了全国网友的集体点赞,更引发了关于“军训该有怎样的模样”的深度思考。

硬核底色:从实战化训练到精神的淬炼

广西的军训从不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而是一场实打实的“沉浸式历练”,这份硬核背后,是深植于这片土地的血性传承。抗战期间,广西招募士兵及劳工450万,占全省1200万人口当中的近40%。“桂军户户挂白幡”的悲壮史诗,铸就了刻在基因里的“狼兵精神”。今天的军训,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凌晨4点的星空下,一万余名新生已整装待发——他们身着迷彩服,背着装有急救包、饮用水的负重背包,在教官的带领下,踏上10多公里的野外拉练之路。夜色中,整齐的脚步声与嘹亮的口号声交织,汗水浸透衣衫,脚掌磨出水泡,却没有一人掉队。

“这不是简单的走路,是模拟战场机动,考验的是体能,更是意志力。”参与拉练的新生说,当朝阳升起时,看着身边并肩前行的同学,突然明白了“坚持”与“团结”的分量。

这样的场景在广西的军训中并非个例。

更令人动容的是军训中展现的精神力量。8月28日上午,钦州一中的高一新生军训会操突遇暴雨,此前1000多名学生已完成6天训练,会操进行到一半时,雨水模糊了视线,打湿了军装,但学生们坚持继续——教官曾提议暂停,却被学生们拒绝,家长们也在场支持“做完再停”。

最终,全校学生踢正步、喊口号、做动作,无一懈怠。这段视频传到网上,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淋的是雨,练的是心!”在广西,军训早已超越了“体能训练”的范畴,成为锤炼意志、凝聚集体、厚植家国情怀的“精神课堂”。

全网热赞:认可背后是对“军训价值”的共鸣

广西硬核军训的相关内容,几乎每年都会成为网络热点。

今年开学季,“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凌晨拉练”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相关视频播放量累计超5亿次,点赞量突破3000万。网友的评论里,满是认可与赞叹:

“别的军训在练站军姿,广西已经在搞‘实战演习’,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这才是军训的意义啊,不是晒黑皮肤,而是增强筋骨、唤醒热血。”

“看广西的学生扛着模拟火箭筒的样子,突然觉得安全感满满,这就是国防教育的力量。”

“建议全国推广!让孩子们不只是知道课本里的知识,更了解肩上的责任。”

这种认可并非偶然。教育部2023年《全国学生国防教育评估报告》显示,广西学生国防知识合格率达98.6%,居全国首位;军训满意度超过9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背后,是广西军训对“育人本质”的精准把握——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白“国防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责任”,在团队协作中懂得“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力量无穷”,在克服困难中领悟“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咬牙坚持后的蜕变”。

许多家长也表达了支持:“孩子回来后说,军训虽然累,但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懂得了体谅父母,也更明白学习的意义。这样的军训,我们举双手赞成!”甚至有不少外地学生表示,因为向往这样的军训,特意将广西的高校列为报考目标。专家学者也对广西军训给予了高度关注与肯定。

国防大学军事教授房兵直言:“军训是用来给国家培养后备兵源的,是用来培养后备兵的精神素质、战斗精神的。不能重蹈甲午的覆辙,国家不能失去尚武的精神,下一代不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绵羊。”他明确支持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广西硬核军训,认为这种模式能让更多学校学习广西的“狼兵精神”,为青少年注入阳刚之气与责任担当。有媒体更评价广西是“中国的斯巴达”,称“这里的年轻人不是在军训,而是在传承一种民族血性”,精准点出了广西军训在塑造民族精神、凝聚青春力量方面的深层价值。

文|记者 彭纪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