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发布后,“昆仑石刻”因疑似“秦统一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引发广泛关注。
秦的石刻文字资料从东周时期一直到秦帝国统一时期都有发现,但数量十分有限。据《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秦文字通论》《秦陶文新编》《秦文字研究》等梳理,可知比较著名的有石鼓文、《诅楚文》刻石,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石刻。
石鼓文,共有十枚,为鼓形的纪念碑文,反映了秦国君王驾车狩猎的情景。现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字残漫较多,字体为大篆。唐代初年发现于天兴(今凤翔),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

怀后磬,原石已佚,载于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共有57个字。有的学者认为怀后磬和秦景公大墓的出土地点相近,疑为同时之物。
秦景公大墓编磬,秦景公大墓即秦公一号大墓,1982年—1985年,经考古发掘,一共出土有残编磬26枚。
秦骃祷病玉版,出土于陕西,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共有甲、乙两块,玉版正反面都有文字,其内容是为秦惠文王骃祷病。
《诅楚文》刻石,内容是战国中晚期,秦人向三位神灵祷告以诅咒楚王的文字,共有3件,约在北宋中叶出土,北宋之后三块石头都已亡佚。三石除了祷告的神明不同以外,语句都基本相同。原石已经亡佚。
向里做臼刻石,考古学家李学勤曾记载北京某市藏有一个石臼,早年出自关中,上面有“秦二十二年向里做臼”几字。其时代有春秋晚期、秦始皇帝称帝之前五年的不同说法。
四百十一玉璧,湖南长沙左家塘一号秦墓出土,谷纹玉璧郭侧刻有“四百十一”四字。
秦始皇帝刻石,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帝一共七次刻石。秦始皇帝二十八年至三十七年(前219—前210),曾先后到峄山、泰山、琅琊台、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巡视并“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现在存世的有泰山刻石残件、琅琊台刻石残件、《峄山刻石宋翻刻本》《会稽刻石宋翻刻本》。相传这些石刻文为李斯的手笔,是秦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二世皇帝刻石,是秦二世皇帝巡游之时,以诏书形式加刻在秦始皇帝泰山刻石、秦始皇帝琅琊台刻石、秦始皇帝东观刻石、秦始皇帝碣石刻石、秦始皇帝会稽刻石的下部和秦始皇帝峄山刻石背面的。相传也是李斯的手笔,是秦小篆晚期的典型代表。
秦始皇帝陵刻石,20世纪后期在西安临潼出土,文字比较少,内容是“右角,右校,泰右东十八”等,与秦的官署、工匠、方位有关。
工石堂刻石,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阎良石川河道发现一块刻铭为秦小篆文字的刻石,一面刻“纳右中部工,石堂勾施木,卅六袤九尺广,二尺九寸后二尺,五寸输纳旁丙廿九”,一侧面刻“纳右中部,袤九尺广,二尺九寸后二,五尺寸堂,勾施木卅六,左,丙廿九”等。这些刻铭记录了刻石的制作工匠、刻石尺寸及刻石拟安放的位置等信息。据研究,此刻石当是秦始皇帝陵建筑用石材。
秦明琼,于秦始皇帝陵园被发现。石质,是博具或酒令具。在磨出的十二个面上,刻有“一”到“十”,“骄”。
内西七石板铭,又称晏南石板刻文,于秦始皇帝陵园被发现。石质,上镌刻“内西七”三字。
秦始皇帝陵马饰铭,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有四枚刻字“乙十八”“丁六”“丙七三”“癸廿七”等。
秦始皇帝陵石甲胄及砺石铭,1999年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出土大量石甲胄,甲胄片上刻“工”及计数字。2001年—2003年秦始皇帝陵新丰井址出土甲胄片及砺石,刻有“监”及计数字。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相关推荐

2025-07-01 18: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