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湖南援疆第十批第二期医疗队队员,现对口支援吐鲁番市人民医院。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唐丽君
7月15日,新疆吐鲁番市一位101岁高龄老人,胸痛15小时,伴有胸闷、气促,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转入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治疗。“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在第一时间开通闭塞的血管才有生的希望。湖南援疆医疗专家张宇和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康兴灵决定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救援,在吐鲁番并不鲜见。“毛医生”带着精湛医术和满腔热忱来到吐鲁番,在火洲大地上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援疆故事。“毛医生”中有3人来自湖南省人民医院,他们是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宇、骨科副主任医师黄焱、放射科主治医师李泽达。

迅速“扎根”,积极开展医疗援助
“毛医生”并非某个人的代称,而是来自毛泽东故乡的湖南援疆医疗队共同的名字。2023年5月,湖南省援疆工作队精心打造“毛医生”品牌,持续加大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力度。
2025年2月28日,张宇、黄焱、李泽达等25名湖南援疆第十批第二期医疗队队员,带着使命与担当,跨越3300多公里,从湘楚大地奔赴“火洲”吐鲁番,开启了一段温暖而坚定的医者征程。
张宇被选派到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对口援疆工作,担任心内科主任。半年来,他累计接诊患者500余例,参与急危重症抢救30余次,参与院内疑难病例MDT(多学科)讨论10次;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手术246台次,显著提高了当地复杂病例的救治成功率。
黄焱担任吐鲁番市人民医院骨外科主任,半年内接诊患者800余人次,累计完成手术200余台次,其中包括50余台四类手术。“四类手术技术难度高、过程复杂、风险大,每台手术都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和精湛技术。”黄焱说。
影像医师是临床治疗的“眼睛”和临床手术的“路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泽达到岗一周内完成阅片近百次,参与疑难讨论40余次。
精湛医术,点亮患者生命之光
手术室和病房成为湖南援疆医疗专家们的“主战场”。
77岁的朱奶奶因不慎摔伤导致右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由于她长期卧床、血循环慢等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和肺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黄焱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患者术后第三天便能站立行走。
40岁的维吾尔族大叔通过胸痛救治微信群转入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张宇及介入团队第一时间到达导管室等候。术前,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丧失、四肢抽搐,心电监护提示室颤,经救治后恢复。可不到1分钟患者再次出现室颤,如此反复。如不能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患者无生还希望。介入团队当机立断,为患者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成功开通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同时开通几乎闭塞的前降支,患者血流恢复。
“来到吐鲁番后,每一个急诊夜晚都是不眠之夜。有一天,我在急诊手术结束的时候,听到维吾尔族病友说‘毛医生,亚克西(很棒)’。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电话的另一头,张宇激动地说。
火洲大地上,“毛医生”的故事仍在继续
医疗援疆,不仅是“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黄焱开展“师带徒”,选拔热爱医学事业的当地医生张博文作为徒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创伤中心建设对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黄焱说,他积极参与医院创伤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伤救治流程和规范,与急诊科、其他外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协作,建立高效的骨科创伤救治团队。
张宇针对当地心内科团队在复杂冠脉介入手术、高危胸痛识别及复杂心电图判读、心衰规范化治疗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开展“手把手”教学,指导介入手术中的每一次细节,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手术能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李泽达提出并开展科室每周一次读片学习活动,经过对典型病例的阅片梳理,进一步提高放射科整体诊断水平;优化影像检查流程,使放射科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方便、高效的就诊体验。
除了提升医院诊疗水平,“毛医生”将目光投向基层,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以前看病要跑几十公里,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太方便了。”说起“毛医生”,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居民赞不绝口。
相关推荐

2025-08-19 07:43:00

2025-08-11 10:21:00

2025-08-11 09:54:00

2025-08-10 1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