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贴一贴”,钱没了!只因手机这个功能……

没有转账行为,也未向对方提供验证码,只是将手中的银行卡往手机上一“贴”,钱居然没了,这种新电诈是怎么回事?

近期,“机票退改签”骗局又多了起来,并且出现了新情况——利用手机NFC功能行骗。

5月20日,宁波多地反诈中心联合发布提醒,请广大市民注意防范,尤其要警惕这个“授权”动作。

请谨慎授权,否则易遭遇这类新型电诈。AI制图。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各地公安提供

5月15日下午,家住鄞州首南的小郑(化姓)接到了一个自称是某航空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表示,航班因故延误,可为他办理退改签业务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小郑按其提示操作,上传了自己的正脸照和银行卡号,随后又下载了“云安会议”及“NFX—7”这两个APP。

殊不知,这两个APP类似曾被央视“点名”过的“银联会议”“Unipay”等诈骗软件。

假客服将小郑忽悠到涉诈软件上交谈。

之后,骗子通过涉诈软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名为指导,实为“监视”。

小郑按对方提示将银行卡“贴”在手机NFC感应区域。他想着自己没有提供任何的密码及验证码应该没风险,但还是“失算”了。

挂了电话后,小郑心里不踏实,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便拨打了航空公司的官方电话核实,得知航班正常无误。他知道自己遭遇了骗局,但来不及了。不多会,他就收到6条扣款短信,近两万元被“隔空”盗刷了。

鄞州区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骗子是通过远程刷POS机的形式,将小郑的钱刷走的。

小郑被“刷”走的部分资金。

他表示,仔细分析这个涉手机NFC盗刷的案例,里面有很多“门道”——

其一,可以肯定,小郑上传正脸照和银行卡号,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另外,在下载涉诈软件时,一个类似POS机的程序植入了他的手机。

其二,授权行为。

“手机NFC盗刷另一个基础条件就是需要授权开通NFC支付等相关功能。”反诈民警分析,小郑被忽悠后就授权了。另一种可能就是骗子利用“屏幕共享”功能“硬控”小郑手机,自己在幕后偷偷完成相关授权行为。

类似的手机NFC盗刷案例,江北此前也出现过一起冒充公检法的诈骗。

3月25日晚上,黎女士(化姓)报警,称在家中接到一个“常州警察”打来的电话,说她涉嫌“洗黑钱”,需配合调查。对方让其下载两个涉诈APP,也是开启“屏幕共享”功能来“指导”。

后来,骗子要求黎女士将所有资金转移至“海外安全账户”保管,同样让她下载了一个类似POS机的程序。完成授权后,银行卡“贴”手机,利用手机NFC功能远程“刷卡”,钱立刻就被转了出去……

“分析案例,是为了更好的防范。”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针对这类新型电诈,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防范:

首先,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扫描不明二维码。

因为这些链接及二维码背后很可能是涉诈软件。涉诈软件是整个骗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它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各大官方平台的,只能通过“野路子”忽悠受害人下载。

其次,关闭非必要的NFC权限,谨慎授权。

请在手机设置中关闭NFC功能或仅在必要时开启,禁止陌生APP获取相关权限。

第三,发现手机异常黑屏、震动或弹出不明提示时,请提高警惕。尤其是在下载陌生APP后,出现上述异常,大概率是骗子利用涉诈软件中的“屏幕共享”功能在操作你的手机。

此时如果手机不听“使唤”,你失去操作权限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紧急关机并向公安机关求助。如果连关机都做不到,可以尝试拔出手机SIM卡。

第四,保护银行卡信息。不随意根据陌生人指示将银行卡靠近自己的手机背面;对于带有闪付标识的银行卡,可以联系银行关闭“小额免密支付”等功能。

记者 王晓峰

编辑 沈之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