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热浪席卷全国,北纬47°的阿尔山正以22℃的清凉邀约世界。7月20日至8月20日,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倾力打造的“风雅北疆·山水之约”沉浸式主题演艺将在阿尔山论坛中心震撼启幕。

阿尔山论坛中心
这场集草原天籁、民族歌舞、奇幻魔术与惊险杂技于一体的艺术盛宴,不仅是一次视听的狂欢,更是阿尔山以文化为笔、以山水为卷,书写“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全新篇章。当夜幕降临,剧场的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马头琴的悠扬与林海的涛声共振,阿尔山的“夜经济”将因这场演出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风雅北疆·山水之约”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而是一次让观众“走进草原灵魂”的沉浸式体验。从序章到尾声,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舞姿、每一次互动,都在编织着阿尔山与远方来客的深情故事。
序章《赞歌》响起时,整个剧场将被内蒙古民歌的厚重底蕴包裹。如同打开草原文化的钥匙,瞬间将观众拉入“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中。互动环节更让艺术与观众零距离——全体演员手捧哈达,向一排观众敬献圣洁的哈达,圣水迎宾的仪式感,仿佛将内蒙古古老的待客之道搬进了剧场。
这不仅是一场演出的开始,更是一次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让每一位观众都成为草原故事的参与者。

舞蹈演员展现民族文化之美
演出的第一篇章,将阿尔山的灵秀与豪迈娓娓道来。女声二重唱《花海阿尔山》中,苏日塔拉图的词与乌力格尔的曲相遇,木其尔与孟娜日萨的歌声如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将阿尔山的盛景铺展在观众眼前。而男声独唱《骏马归来》则截然不同,词与曲交织出草原汉子的剽悍,乌日格希拉图的演唱让听众仿佛看到万马踏过草原的壮阔,尽显北疆的雄浑气魄。
第二篇章中,孟根花带来的女声独唱《莫尼山》,让“莫尼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草原儿女心中的精神图腾。而随后的《酒歌》互动环节,内蒙古民歌的欢快旋律与观众的掌声相融,将剧场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完美诠释了“无酒不成席,无歌不成宴”的热情阿尔山的待客之道。

双人杂技
艺术的边界在这里被不断打破。女群舞《吆赫尔》中,舞者如草原上的精灵,华服在灯光下流转,每一个旋转都似一朵绽放的萨日朗。而杂技《双人力》《坛技》中,张子祯、林海龙的表演充满力量与技巧,传统技艺与现代舞台的碰撞,让观众在惊呼中感受艺术的多元魅力。
当呼麦表演《四岁的海骝马》响起,文丽的嗓音与双合尔的马头琴交织,仿佛从远古传来的呼唤,直击灵魂深处。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齐・宝力高的经典曲在双合尔的弓弦下化作千军万马,蹄声震彻剧场,让人真切体会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生命力。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舞台现场
演出的尾声,全体演员合唱的《鸿雁》与《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将成为最动人的收尾。《鸿雁》的旋律里,内蒙古民歌悠长唱出草原儿女的乡愁与远方;而《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将这场“山水之约”定格为观众与阿尔山的永恒记忆。正如演出海报所言:“当阿尔山遇见莫尼山,这是一场草原与世界的约定”,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来了,便是家人;走了,便有牵挂。

合唱表演
这场“风雅北疆·山水之约”演出的品质,源于背后一支拥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劲旅——内蒙古艺术剧院。作为自治区直属正厅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剧院自2014年整合区直9家艺术单位组建以来,便承载着传承草原文化、创新艺术表达的使命。其历史根系深扎于草原大地,旗下歌舞团最早成立于1946年,原名内蒙古文工团,是建国前便已存在的革命文艺队伍;2020年12月31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正式更名为“内蒙古艺术剧院”,名称的更迭背后,是从“民族”到“艺术”的视野拓展,却始终不变对草原文化的坚守。

民族特色群舞
内蒙古艺术剧院的艺术成就早已响彻国内外。从《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经典歌曲,到《鄂尔多斯舞》等传世舞蹈;从舞剧《诺恩吉雅》、蒙古剧《满都海斯琴》到京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剧院创作的作品如同草原上的星辰,照亮了中国民族艺术的天空,累计荣获的30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文华奖、梅花奖、荷花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更是对其艺术实力的最佳佐证。
阿尔山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山水。这座集火山、森林、草原、湿地于一体的小城,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更是内蒙古东部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但长期以来,“白天观景、晚上走人”的模式,让阿尔山的文旅价值未能完全释放。近年来,像“风雅北疆·山水之约”这样的演出不断到来,正填补了这一空白,推动阿尔山从“观光游”向“体验游”、“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型。
夜经济焕活一座小城的“夜间生命力”。夜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对于阿尔山这样的旅游城市而言,夜间消费的繁荣程度直接决定着文旅产业的上限。阿尔山的白天,是火山天池的静谧、三潭峡的清凉、奥伦布坎的原始;而夜晚,通过沉浸式演出将白天所见的山水转化为可听、可感、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游客在剧场里听到《花海阿尔山》,会想起白天漫步的油菜花海;看到《万马奔腾》,会联想到北境马场的策马扬鞭;参与圣水迎宾,会对阿尔山的“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所见即所感”的联动,让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情景交融。

杂技表演现场
“白天游山水,夜晚赏演艺”的闭环已形成。“风雅北疆·山水之约”演出的落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阿尔山夜间经济的新空间,填补了阿尔山夜间文化供给空白。
以往,阿尔山的夜晚多是寂静的,而演出的到来,为夜间生活注入了“艺术因子”。演出时间定在夜晚时分,正值夏夜凉爽之时,观众在看完演出后,更愿意在户外停留。“演出+”模式拓展消费链条。当地商家敏锐捕捉到商机,推出了一系列“演出联动”服务:酒店提供“演出接送”服务,阿尔山文旅集团购票赠送鹿角湾景区或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景区门票。这种“一演出带动多产业”的模式,让夜间经济从“单一消费”变为“多元生态”。
夜间安全与服务升级护航。为配合演出带来的夜间人流,阿尔山加强了夜间治安巡逻、交通疏导和应急服务。公安、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推出“夜间服务岗”,在演出场地周边设立咨询台、医疗点,确保游客的安全与便利。这种“服务升级”,让游客在享受夜生活的同时,更有安全感与获得感,为夜经济的持续繁荣奠定基础。
民族文化正在成为最亮眼的“旅游IP”。演出中的哈达敬献、圣水迎宾、《酒歌》互动等环节,将蒙古族的待客礼仪转化为游客可体验的项目;马头琴、呼麦、长调等非遗艺术,通过舞台呈现让更多人了解其文化内涵。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许静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场演出,让游客知道,阿尔山不仅有22℃的夏天,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奔赴之约,写给每一位向往草原的人。7月20日的首演之夜,注定将是阿尔山绚烂的一晚。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一场关于“约定”的实践——阿尔山与世界的约定,文化与旅游的约定,白天与夜晚的约定。
这将是远方的客人一次难得的体验。在22℃的夏夜,坐在论坛中心,看星空与舞台灯光交融,听马头琴与林海涛声共鸣,参与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首演夜的限定体验更让这场奔赴多了一份仪式感——你不仅是观众,更是这场文化盛宴的见证者。

歌声唱响阿尔山
这是阿尔山的一次“破圈”的尝试:从“生态名片”到“文化名片”,从“避暑胜地”到“艺术之都”,这座小城正在用一场演出重新定义自己的文旅坐标。
这更是一次文化的“活态传承”创新,当马头琴遇上现代舞台,当呼麦融入互动体验,古老的艺术正在以新的方式被看见、被热爱、被传承。
这个盛夏,不妨逃离酷暑,奔赴阿尔山。在这里,22℃的清凉是自然的馈赠,“风雅北疆·山水之约”的演出是文化的邀约。当阿尔山的晚风拂过耳畔,当《鸿雁》的旋律响起,你会明白:有些约定,值得跨越山海;有些相遇,注定终生难忘。
通讯员:王美霜
相关推荐

2025-07-21 20:59:00

2025-07-21 17:09:00

2025-07-21 10:32:00

2025-07-14 09: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