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科普赋能未来
——二〇二五年全国科普月甘肃(平凉)主场活动侧记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兰天/文
姚志强/图 王亮/视频
金秋九月,平凉大地浸润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9月5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甘肃主场活动在我市启动。下午两点,雨后初晴的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市民、学生、企业代表与科普工作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同开启这场集科技展示、互动体验、成果分享于一体的科普盛宴,让科学的种子在平凉悄然播撒。

活动现场通过“展示+互动”的方式,开展科普实验表演秀。
“如今,已有8面五星红旗在地外星球闪耀,其中6面源自‘飞天故里’甘肃——火星上2面、月球上4面,每一面都承载着中国航天的荣耀。”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市民骄傲地解说着省科技馆展出的“明星展品”——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五星红旗。这面旗帜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印在聚酰亚胺薄膜上,即便处于温差剧烈、辐射强烈的严苛空间环境中,仍能保持不褪色、不变形、不分解的稳定状态。

崆峒区西大街小学学生在活动现场体验科普设备。
旁边陈列的月球样品密封封装装置同样吸睛。作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探测器的主载荷之一,它曾成功将近4公斤月壤“原汁原味”带回地球,为月球科学研究筑牢基础;而嫦娥六号更凭借这一装置,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带回月壤的壮举。驻足参观的观众,无不被展品背后的硬核科技力量震撼,深切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市民在活动现场与下棋机器人互动下棋。
在科技前沿与互动体验展区,市民王勃正饶有兴致地与AI对弈。结束棋局后,他难掩兴奋:“以前总觉得人工智能离生活太远,今天和AI下棋,它的策略和反应太让人惊叹了!现场展出的这么多科技产品,要是能广泛应用到生活里,咱们的日子肯定会更便利、更高效。”他的话引得周围市民纷纷点头,大家一边交流感受,一边用手机记录新奇展品,现场讨论声此起彼伏,科技的“高冷感”在热烈氛围中消散无踪。

市民观看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
企业的积极参与,为活动增添了实用价值。甘肃天翼航空的展位前人潮涌动,30多款无人机有序排列,从小巧玲珑的编程无人机到用于专业作业的大型植保无人机,吸引了众多目光。公司总经理李欣航拿起一款植保无人机介绍道:“可别小看这些无人机,它们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很大。就拿这款来说,用它为农田精准喷洒农药,效率高的同时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污染。我们也借此机会宣传低空经济,希望让科技实实在在地助力农业生产,改善大家的生活。”

崆峒区西大街小学学生在活动现场体验科普设备。

学生在活动现场操作海模进行水上“足球”赛。
“操控航模的时候,我感觉特有成就感!”崆峒区西郊小学六年级学生马志铭,兴奋地向记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他手中的航模,是和同学一起亲手组装的:“组装过程特别锻炼动手能力,而且在其他展区看到的机器人表演、科创作品,也给我很多启发。”在活动现场,像马志铭这样被科学魅力吸引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围在机器人表演区、科创作品展前,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的光芒,那是对未知科学世界最纯粹的探索渴望。

活动现场消防器材使用实操演练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这次全省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能在平凉举办,是对我们科普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万晓东语气坚定地说,“我们联合30多个部门,整合20多种资源,精心打造了九大产业链科技展、八项互动体验等丰富内容。旨在打造全领域、广覆盖、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新体验,在九月掀起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学生观看机器人表演舞蹈。

学生在平凉市青少年优秀科技创新作品展区向市民介绍自己的创新成果。
平凉市青少年优秀科技创新作品展同样热闹。火灾地震自动报警及逃生系统、电梯扶手消毒清洁装置、3D智造·未来太空车……一件件充满巧思的作品前,学生们满含热情地向市民讲解设计理念与功能。市民王志敏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孙子穿梭在展区里,小家伙左看右瞧,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好奇。“这孩子天生爱问‘为什么’,看新闻说今天有科普活动,我赶紧带他来长长见识。”王志敏笑着说,希望这次活动能在孙子心里埋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种子,将来长成参天大树。


漫步活动现场,浓厚的地域特色与前沿科技实现了完美融合。在九大产业链展区,煤制甲醇、聚丙烯等实物整齐摆放,生动展现出平凉如何将“黑色煤炭”转化为“白色产品”,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平凉红牛展区内,牛肉干、红牛乳制品等产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通过短视频,直观讲解从牧场养殖到餐桌销售的全链式科技养殖模式,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静宁苹果展区里,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苹果上的溯源码,其种植、施肥、采摘、检测的全过程信息便清晰呈现,科技让“舌尖上的安全”触手可及。

市水保科研所展区展出的巨菌草种节。
市水保科研所的展区前,一株近两米高的植物格外引人注目。“这其实是一株草,叫巨菌草。”市水保科研所林草科技科科长汝海丽向记者介绍,巨菌草茎叶茂盛,能遮挡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根系又能牢牢固定土壤、防止雨水冲刷,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帮手”。不仅如此,它成本低、亩产高,还富含蛋白质等畜禽所需营养成分,“既能护生态,又能帮增收,真正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巨菌草已在崆峒区、静宁县、泾川县等多地规模化种植,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产“多面手”。

小朋友在活动现场操作机器人进行互动体验。

崆峒区西大街小学学生在活动现场体验科普设备。
这场在平凉启动的全国科普月甘肃主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科普盛宴的精彩开篇,更是我市“科技惠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我们将以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为契机,建强科普阵地、优化科普队伍、创新科普形式、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万晓东表示,我市将进一步打造市域一体化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普服务圈,让科普成果真正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丨来 源 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丨审核丨张逸霄 刘杰
丨 编辑丨王榕炎

相关推荐

2025-09-07 13:24:00

2025-09-03 10:43:00

2025-09-03 10:29:00

2025-08-27 10: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