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中南林科研团队“钻”进大坪林场,为受损天然林 “把脉开方”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2025年5月,湖南省汝城县大坪林场,林木葱茏、山水起舞,宛如一座天然的绿色宝藏。一批“科技范”十足的访客到来,使得这片宁静的森林更加生机勃勃。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邓湘雯教授的带领下,22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启为期一周的野外调查。

“我们此次调查,聚焦‘受损天然林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提升技术’,努力为南方典型天然林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探寻科学解决方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会同杉木林站项文化教授说,作为此次调查行动的策划人,他踌躇满志。

南岭山地跨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4省(自治区),天然林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南方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受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天然林出现退化现象,如何提升其生态功能与稳定性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此次调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研究团队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岭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以汝城县大坪林场典型受损天然林为突破口开展多维度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到植被群落演替规律,从乡土树种筛选到林分结构优化调整,从碳氮循环机制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通过野外固定标准地调查和监测、无人机遥感、同位素标记等先进技术手段,系统收集第一手数据,为后续技术研发和示范提供科学依据。

“天然林修复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规律进行精准干预。此次野外调查,是为下一步提出受损天然林类型林分结构调整的科学策略进行实地把脉。”邓湘雯介绍。

此次野外调查,共完成常绿软阔叶混交林、常绿硬阔叶混交林、杉木人工中幼林、杉木成熟林、杉木过熟林、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苦竹改造前后的林分等固定标准地30余块。下阶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研究团队计划在此建立长期观测基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推广落地的技术模式,助力“双碳”目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我国南方林区生态系统恢复与安全保障技术提供“中南林方案”。

在郁郁葱葱的汝城县大坪林场,科研工作者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数据破解生态密码,为森林“把脉开方”,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这片受损天然林的重生之路,正因科学之光而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