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山河铭记 | 一份珍藏的签名档案 一段跨国营救的烽火传奇

图片

来源:大皖新闻 记者:吴碧琦 通讯员 黄斌

在安徽省档案馆,一份珍贵的抗战时期档案被精心保存。这是一张A4大小的宣纸,虽然历经七十余年岁月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有力:“三十四年春三月,美空军来我国助战飞机在南京失事,降落皖东,幸驾使(驶)及战斗员四人安全无恙......”在其左侧贴附着一张从活页本撕下的纸片,上面有五串英文手写签名——威姆·萨伏依中校、奥勃朗上尉、鲁茨中尉、斯太尔马克中尉、勃伦迪奇上士。这些斑驳的墨迹,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惊心动魄的跨国营救往事。

炮火中的紧急救援

1944年10月2日清晨,一架美军B-29轰炸机从重庆机场起飞,执行轰炸南京日伪政权的任务。9时许,飞机在南京上空被日军防空炮火击中,拖着浓烟坠向安徽省嘉山县(今明光市)境内。机组人员中五人成功跳伞,但危险接踵而至——30多名日伪军发现目标后,立即向降落点扑来。

千钧一发之际,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横山区大队百余名民兵在区长谢璞山指挥下果断出击。游击队熟悉地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日军发起冲锋,趁其措手不及时,成功救出困在丛林中的四名美军飞行员。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共嘉山县委领导下的交通员管德华,在官店东侧发现并营救了第五名飞行员。这些救援行动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完成的,两名游击队员在交火中负伤。

为确保飞行员安全转移,游击队精心策划了突围方案。他们发现官店镇附近有一个伪军小队驻守的关卡,于是派人以劳军名义送去猪肉和烧酒。待伪军酩酊大醉放松警戒后,游击队趁夜护送飞行员成功通过津浦铁路封锁线,抵达横山区政府所在地尤岗村。次日,游击队找来五头毛驴让飞行员骑乘,一路护送到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自来桥镇。

跨越阵营的生命接力

在自来桥镇,五名美军飞行员受到了抗日军民的热情接待。为了让这些美国朋友了解敌后抗战的真实情况,嘉山县政府特意安排他们参观根据地的工厂、农村、机关、部队和学校。飞行员们被根据地军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不屈不挠的战斗作风深深感动。

10月6日,新四军二师政治部派人将飞行员接到天长县龙岗,安置在新四军设立的抗大第八分校。七天后,通过与美军驻华航空队取得联系,新四军军部派第二师第五旅参谋长张元寿率领一排战士武装护送,将飞行员安全送达定远县界牌集东北的瓦屋刘村,移交给国民党第七军第一七一师。

随后,飞行员被送往全椒县古河镇,受到时任皖东军政长官、国民党第七军副军长漆道征的亲自接待。由于当时江淮地区大部分被日伪军占领,漆道征联系合肥县自卫队队长派兵护送。这支特殊的护送队伍避开日伪据点,昼伏夜行,历经艰难险阻,最终于1945年3月将五名飞行员安全送达当时的安徽省会立煌县(今金寨县)。

历史见证与永恒情谊

如何把飞行员安全送到后方?当时日军已经丧失制空权,运送飞行员最快捷,也是安全的方式就是飞机。在立煌县,美军建立了营救飞行员的指挥部。

立煌县的军民被动员起来,为美军前来营救的飞机赶修飞机跑道。1945年3月9日,跑道正式启用,这批从嘉山获救的飞行员与其他盟军飞行员一起,乘坐营救飞机安全返回后方基地。档案显示,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中,共有46名盟军飞行员通过这条空中通道获救。

这份珍贵的签名档案,不仅记录了五名飞行员的姓名和职务,更见证了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盟军飞行员的英勇事迹。值得一提的是,抗战胜利后,美军通过南京中共办事处请求寻找牺牲飞行员的遗体。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安排,派熟悉地形的官店籍人士王杰民陪同美方代表前往嘉山县。在当地县长胡坦的协助下,三名牺牲飞行员的遗骸被找到并妥善护送至南京。

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中国军民营救的美军飞行员近100人。仅在安徽地区,新四军、抗日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就成功营救美国飞行员近20名。这份泛黄的档案,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见证,更是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永恒象征。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9月3日)

编辑 汤 宁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图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