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的凉皮加工厂(7月3日摄)。

马菊莲在凉皮生产线上(7月3日摄)。
在银川,传统小吃通过特色化、品牌化改造,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金凤区良田镇“铁桥菊莲凉皮”便是代表之一。
1996年,在金凤区良田镇的铁桥旁,一个不起眼的凉皮摊档支了起来。这个成本只有50元的摊档,在30年后,成长为年营收超千万元的特色品牌。“铁桥菊莲凉皮”创始人马菊莲用一碗凉皮书写了自己的创业传奇,更成为银川市统筹推进“两化一振兴”走深走实的生动注脚。
1991年,13岁的马菊莲随家人从固原市泾源县移民搬迁至如今的良田镇金星村。1996年,她拿着仅有的50元本金,在良田镇的铁桥旁支起凉皮摊。“我们从大山里搬出来,既然有了创业致富的机会,那就要努力拼一把,即使失败了,也不让自己留遗憾。”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设备,但马菊莲有一份决心。“那时候每天凌晨四五点起来和面、蒸面皮,六点就推着小车出摊。”马菊莲回忆。凭借独特的辣椒油配方和爽滑劲道的口感,她的凉皮很快赢得了街坊邻里的喜爱,摊前常常排起长队。
马菊莲的创业路,映照着宁夏移民妇女一步步努力奋斗的历程,也记录着党和政府对移民妇女创业的大力支持。“当时,铁桥那边还没有建房屋,我们的摊子就是支张桌子、围块布,风大的时候,沙子能直接吹进碗里。”马菊莲苦笑着说,当时想买个店面,但手头紧张只好作罢。2015年,良田镇妇联主动找到马菊莲,为她办理了3万元农村妇女创业贷款。马菊莲拿着这笔钱买了店面,告别了“路边摊时代”。此后不久,良田镇妇联再次帮助马菊莲贷款7万元,马菊莲用这7万元加上凑来的资金,购买了良田镇商业街上的营业房。
像创业贷款、政策帮扶这样的“甘霖”,浇灌了马菊莲的整个创业历程。良田镇还将“铁桥菊莲凉皮”纳入“一镇一品”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推荐闲置营业房协助其建成凉皮加工厂;引进真空包装设备延长凉皮保质期;建成标准化中央厨房,日产凉皮近万份……如今,“铁桥菊莲凉皮”已形成“前店后厂”模式,产品涵盖鲜食凉皮、速食包装、调料包三大系列。
“固原市隆德县要新开一家加盟店,我过来进行指导。”7月3日,马菊莲又忙碌起来,她有着更大的梦想,便是将自己的凉皮产业继续扩大,通过加盟、带动就业等方式,让更多人跟着自己走上致富之路。“她没有架子,有啥好吃的都会拿过来给我们尝尝。”一位在铁桥菊莲凉皮店干了10年的老员工说。马菊莲的凉皮加工厂、凉皮直营店都是优先雇佣周边村民,目前直接带动就业近百人,其中脱贫户占30%。她还发起“凉皮师傅”培训计划,通过线上直播或线下教学方式,累计培养技能人才80余名。
在“铁桥菊莲凉皮”的产业版图里,处处可见“共生共富”的印记,20余种产品的配料都是从良田镇当地采购而来,产业链上游的农户也因此增收。为了支持特色品牌,良田镇特别开设了集体经济创业一条街,铁桥菊莲食品有限公司、大美良田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大美良田甄选直销店、金星村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相继落户。一碗凉皮不仅串起“产业链”,也托起良田镇的“就业链”,昔日荒沙滩上的移民,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
目前,马菊莲的品牌加盟店已开设了80家,产品进驻新疆、甘肃等周边省区,年营收超千万元。马菊莲正筹划建设电商直播基地:“我想让这碗凉皮走出宁夏,让更多人尝到咱银川良田镇的味道。”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旭卓 文/图
相关推荐

2025-07-04 09:13:00

2025-07-03 19:03:00

2025-07-03 15:35:00

2025-06-30 11:09:00